導讀:播放平台的變更,並不意味這審核標準的變更,所以網劇也忌放肆,隻有在規則內創新,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。

誰也沒想到,大家千呼萬喚的年度爆款居然會是一部網劇。
距離2018年結束還有幾個月,但是《延禧攻略》基本上奠定了年度爆款的位置。所謂的"爆款"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,但是從好評度、播放量、以及話題性上來看,《延禧攻略》已經初步具備了爆款的樣子,筆者的生活圈子裏,所有人都在追看或討論這部劇,甚至愛奇藝也迫不及待地調整了播出策略,適應群眾呼聲加快了更新頻次。
當然《延禧攻略》的火爆,並不僅僅是一部古裝劇的興起那麽簡單,它的成功或許會對未來國內電視劇市場帶來深遠的影響。
一:古裝劇依舊是吸引用戶的不二法門 去年年底的時候,業內就盛傳史上最嚴的“限古令”來臨,雖然未經證實,但是2018年的古裝劇確實是少了不少。各大衛視刮起了一股現實主義風潮,年代劇和現代劇大行其道,然而所謂的現實主義也是徒有其表,屢遭官方和民間的批評。有一些電視劇的收視尚可,但是從好評度和話題度來說,距離爆款還很遙遠。
進入八月後,依舊是現代劇的天下,央視《最美的青春》湖南衛視《甜蜜暴擊》浙江衛視《愛情進化論》北京衛視的《合夥人》安徽衛視的《婚姻遇險記》,無不如此。而此時《延禧攻略》的橫空出世,正好填補了古裝劇的空白,可謂占盡了天時,取得了題材先天性的優勢。回顧這幾年的爆款劇,總的來說還是古裝劇更勝一籌,古裝曆史依舊是吸引用戶的不二法門。
二:走心的內容製作是爆款的標配 今年上半年以來,出現的古裝劇並不止《延禧攻略》一部,但為何卻隻有《延禧攻略》成為話題之作?這和走心的內容製作密不可分。於正之前監製的作品風評並不好,筆者在看之前也是抱著懷疑態度的。於媽大紅大綠的高飽和影樓風畫麵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,以至於最初觀看此片的時候,我居然充滿了不適感。當然這種不適感更多的是驚喜,至少從視覺上,感受到了電視劇畫麵的精致。
《延禧攻略》不僅細節做的十分到位,服裝道具都盡可能做到還原細節尊重曆史,而且在故事講述中也一掃以往“傻白甜”的瑪麗蘇情節,以一個腹黑睚眥必報的女主打破了大家的觀影預期,雖然稱不上完美,但是仔細看下來確實是一部認認真真拍的電視劇,走心的製作為這部劇的走紅打下了基礎。
三:電視台不再是爆款的唯一平台 年中時,當大家都在討論上半年為何沒有出現爆款電視劇時,潛意識是以電視台播出劇為考察對象的,並對下半年電視台即將播出的電視劇寄以厚望,所有人都覺得爆款一定會在電視台播出劇出現,《人民的名義》、《那年花開月正圓》不都是如此嗎。畢竟從慣性思維來看,傳統電視台擁有更廣闊的用戶群體,更好的傳播效果。
在以往一部爆款的路徑大抵都是電視台首播、視頻網站跟播、社交媒體熱議,最終多重合力將該劇推成收視頭牌。但是《延禧攻略》完全略過了傳統電視端,直接在視頻網站以VIP劇集的形式和大眾見麵,並且僅僅依靠互聯網端,就完成了一部爆款的誕生。回想去年夏天網劇《白夜追凶》火爆時,還有電視劇《那年花開月正圓》與其一爭,而今年夏天《延禧攻略》算是孤獨求敗了,《延禧攻略》的火爆,無疑再次確認一部爆款電視劇的誕生,或許並不需要電視台參與。
四:細分受眾與最大化迎合觀眾 網劇和傳統電視台播出的電視劇相比,十分注重細分受眾,即所謂的圈層化:隻取悅一小部分圈層受眾,依靠他們的自來水,來打破圈層壁壘,從而被更多的用戶接受。從《延禧攻略》的大女主設計,以及其在宮中打怪升級的劇情來看,其目標受眾應該是年輕的女性。但事實上所有的好故事,最終的落腳點都是能夠打動所有人的普世價值,這些價值觀傳遞可以穿越圈層限製。這些普世價值通常會隱藏在一個又一個故事母題中,《延禧攻略》的母題可以分為“複仇”、“成長”、“愛情三類”,這三個母題可以覆蓋到大多數用戶的觀看興趣點,所以其受眾也自然從年輕女性向外擴展,成為了一部老少鹹宜的合家歡劇作,《延禧攻略》在細分受眾時也完成了最大化迎合觀眾的嚐試。
五、社交話題屬性助推爆款形成 西瓜視頻總裁張楠在談及投資40億布局移動綜藝時說,觀眾在看完短視頻片段後會去尋找完整的長視頻內容觀看,所以才想起來用短帶長。其實電視劇也是如此,爆款電視劇的形成越來越與短視頻和社交話題密不可分。筆者打開朋友圈,裏麵充斥了大量與《延禧攻略》有關的文章,從曆史角度的正史探秘到電視劇之間的互文性解讀,亦或是單純的故事講述,或是自製GIF表情包,劇照截圖等,不一而足。這些文章通過朋友圈的轉遞,無疑會產生裂變效果,擴大了電視劇的影響範圍,助推了爆款的形成。
六、戲說不可戲謔 文化關注是亮點 當下的古裝劇其實可以分為兩大類,一是在完全架空曆基礎上營造出一個想象的空間的古裝玄幻類,另外一種是借用曆史的外殼,以戲說的方式講述故事。不過這兩種類型都很容易跑偏,古裝玄幻一不留神就淪為胡編濫造,戲說曆史很容易變成戲謔曆史,總局重點批評的就是這兩類古裝劇。從劇名來看,《延禧攻略》走的是戲說風,不過它卻在戲說與曆史還原中巧妙地找到了平衡點,並且受到了人民日報的表揚,稱“該劇服化道精美,昆曲、刺繡、打鐵花、緙絲技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在劇中有所展現,努力做到情節中有文化,文化中有情節。”一部網劇能夠做到如此的政治正確實屬不易,然而也正是這些認真的製作態度,才讓它有了今天的成績。
七、低明星片酬也能帶來高流量 2400萬。
這是於正在接受采訪時透露的《延禧攻略》演員費用,據悉這部劇的總投入是3個億。
不知是否巧合,去年的劇王《人民的名義》演員費用也不過是4800萬。
在很長一段時間,電視劇製作方偏愛使用流量明星來保障收視,但是流量明星的演出片酬令人咂舌,據傳《如懿傳》中,周迅和霍建華的片酬各拿5000萬。眾所周知的是,如果電視劇的演員片酬在總投入占比過高的話,會影響最終全劇的成片質量。《延禧攻略》的片酬控製,或許正是為了保障最終的成片質量。不過高片酬的現象或許會得到扭轉,傳言總局也出台了最新規定,演員片酬超過整體預算40%的禁止發放發行許可證,從源頭遏製高片酬。不過高片酬並不意味著一定是高流量,《延禧攻略》的火爆,再次表明對於流量明星的迷思可以歇歇了,低片酬的明星同樣能帶來高流量,不打磨劇集質量而仰仗人氣明星獲得成功,無異於緣木求魚。
八、一魚多吃成為影視劇新常態 正如上文所述,《延禧攻略》的播出或許會改變電視劇的生態圈,先網後台在經曆了幾年的磨合後漸漸被人們所接受,而付費觀看也漸成風氣。《延禧攻略》在愛奇藝以VIP的形式播出,會員可以提前觀看八集。而這種會員也享受了跨平台權益,在手機、PAD、PC、電視端APP全部打通,這種全方位的覆蓋影響力驚人,既滿足了年輕人移動觀看的便捷性需求,也滿足了中老年人傳統電視端的收視習慣。不僅如此,視頻網站獨家買斷了電視劇的版權後,在自己的OTT端先收割一波用戶,隨後再轉戰IPTV業務,繼續分得一杯羹,實現了一魚多吃多次收益,這與傳統電視台線性播出即完結的方式差距很大,傳統電視台的播出地位將會繼續麵臨視頻網站的不斷挑戰。
九、視頻網站成為電視劇新出口 1.5萬集。
這是國內一年內拍攝電視劇的總集數,但是在這當中隻有9000集能夠在電視台播出,過三分之一的電視劇成為積壓劇。
不僅如此,受政策調整及其他因素影響,很多被寄以厚望的電視劇也經常無法與觀眾見麵:《巴清傳》都已經被討論了好幾年了,但是至今仍未在電視台播出,《如懿傳》也是曆經坎坷定檔8月20日變成了網劇。
在這樣的環境下,視頻網站似乎成為了電視劇的新出口,大批電視劇轉戰視頻網站。《延禧攻略》或許也是如此,畢竟在限古令的要求下,衛視黃金檔播出的古裝劇不得超過全年劇集的15%,能夠消化的古裝劇著實有限。未來可能越來越多的電視劇會變成網劇。
這種播出平台的轉變,或許代表了中國未來電視產業的新方向。
十、高壓紅線常在 網劇也忌放肆 當電視劇轉戰視頻網站時,是否意味著審核標準變的更為寬鬆?
這或許是製作方一廂情願的想象,總局早就三令五申線上線下一個標準,電視劇和網劇都是一樣的要求,最近《天乩之白蛇傳說》、《鎮魂》兩部關注量頗高的網劇先後下架,證實了這一點。
今年年初《河神》等20多部網劇突然下架,當時就盛傳2018是網劇最嚴監管年,現在看來果真如此,這也告誡了電視製作方不要心存僥幸,不能觸碰的高壓紅線要始終保持警惕。
其實即便在視頻網站播出的《延禧攻略》也拿到了衛視發行許可,去年的《白夜追凶》也是如此。
播放平台的變更,並不意味這審核標準的變更,所以網劇也忌放肆,隻有在規則內創新,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。
(责任编辑:肖淑平)